隨着香港少數族裔人口持續增長,非華語學童人數亦相應增加。如何讓非華語學童有效地學習中文,以銜接主流學校學習、與社區融合,成為了受到較多關注的教育議題。就非華語幼兒的中文應「學甚麼」及「如何學」,是業界在不斷探討的問題。要為這一問題提供解決方法,需要先明確我們對於非華語幼兒中文學習的期望。究竟我們對他們的要求應有多高?目標如何訂定才較為合理?於是,我們希望製作一套適合非華語幼兒中文語言能力的水平參照,供教師觀察學生的學習表現。
在這一背景下,香港大學教育學院中文教育研究中心在已有支援香港非華語學生中文學習的經驗之上,向優質教育基金申請撥款,舉辦「發展『香港學前非華語學生中文學習進程架構』計劃」(計劃編號:2013/0076)。計劃為期三年,透過焦點小組討論、學生測試、問卷調查等不同研究方法,以質化和量化數據,發展涵蓋聆聽、說話、閱讀和書寫四項語言技能的「香港學前非華語學生中文學習進程架構」,供前線教師和業界參考。
發展「學習進程架構」的目的是提供配合非華語幼兒中文語言能力的水平參照及評估工具。發展目標包括:
「香港學前非華語學生中文學習進程架構」(Chinese Language Learning Progression Framework for Non-Chinese Speaking Children in Kindergartens in Hong Kong,下稱「架構」)是一套中文能力發展的描述,用以呈現非華語幼兒在學前階段學習中文的進展以及能力表現。
「架構」的發展參考了幼兒二語學習與評估理論,務求適切非華語幼兒在香港特殊語境學習中文作為第二語言的需要。整體而言,「架構」具備以下特點:
教師可以在不同的工作環節,參考和運用「架構」,以教導幼兒學習中文:
(1) 系統評估:選定範疇和類別進行觀察
教師可以事前選定某些範疇和類別,聚焦地評估幼兒達到這一類別哪一個階段的能力。
(2) 隨機評估:根據學生表現進行即時評估
幼兒每天參與不同的活動;他們在大班活動、分組活動、茶點時間、排洗時間甚至放學時間的表現,均可成為教師評估其中文能力的依據。教師在熟悉「架構」後,便可由學生的表現判斷其能力水平。這種評估方式旨在説明學生的表現能為教師了解學生語文能力提供機會,並不代表教師需要經常進行評估。評估不是最終目的,而是為了掌握學生的水平作為規劃教學的依據。
「架構」提供了非華語幼兒中文能力水平的描述。教師可以根據這些等級描述,向學校和家長提供口頭或書面報告。當學生升上更高年級時,教授學生的新教師也可以透過這些報告,了解學生的中文水平,然後訂立適合他們的課程,以及在學生的已有基礎上,提供適切的支援。